-
夏天護膝三忌
膝關節主要由髕骨和筋腱組成,此處血流供給不充沛,故不耐寒濕。臨床上膝關節病多與寒濕有關,即使在夏天,也應忌寒濕侵襲。 一忌冷水洗浴 夏天氣候炎熱,若在身熱汗出之時,急入冷水中洗浴或冷水沖涼,會使寒濕之邪乘虛侵及膝關節,誘發膝關節病變。 二
2017-03-10 27 -
夏季保健5注意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很多人在夏季易疲勞、出汗、心煩、食欲不振、昏昏欲睡,甚至會中暑、腹瀉。因此,夏季要注意保養,尤其注意在以下五個方面要把握好。 一要注意精神放鬆 指俗話說:“心靜自然涼。”所以,放鬆而安靜的心境是夏季保健
-
謹防陰暑傷人
中暑是夏令季節常見病,中醫學認為,傷暑有陰、陽之分,“動而得之者為陽暑”,我們平時所指的中暑大多指此。患者多因在烈日下勞作或長途行走,或長時間處在高溫、通風不良、濕度較高的環境下而引發。人們對“陽暑”的預防較為重視,但對“陰暑”往往認識不
2017-03-10 11 -
夏季出汗不宜立即擦掉
夏季人們流汗時習慣立即擦掉。殊不知,這樣做降低了皮膚調節體溫的功能,反而不利於體表散熱。 在高溫條件下人體產熱增加時,汗腺就會分泌出大量汗液,這些汗液附著在皮膚表面,可起到散熱降溫的作用。因此,如果出汗後立即擦掉,就不能發揮其蒸發散熱的作
-
冬病夏治能治哪些病
呼吸道疾病 適合冬病夏治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有:支氣管炎、哮喘、咽炎、扁桃體炎、反復呼吸道感染、肺氣腫、肺結核等。 肺主皮毛,“肺為嬌髒”,不耐寒熱,易為邪侵,尤以小兒、老年人最易受邪,故多從肺辨治,根據病情選取不同的貼敷穴位。比如,小兒哮喘
2017-03-10 33 -
古人夏日消暑三境界
第一種境界是物理消暑法。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納涼,扇子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第二種境界是飲食消暑法。據宋代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人已較注意用清涼的飲食消夏防暑了。清熱防暑的食物已很豐富:西瓜、荷葉、綠豆湯、
2017-03-10 12 -
暑假管好孩子的嘴
暑假裡孩子放假在家,原先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被打破,再加上氣溫高、食欲不振、吃不潔食物,孩子夏季飲食問題凸顯。所以,家長必須管好孩子的嘴,抓住以下幾個重點,安排好兒童飲食。控制甜食減少胖墩 假期裡,孩子往往比平時吃更多甜食,而甜食不僅讓孩子
-
夏治寒病功效佳
中醫認為,春夏主陽,夏季為陽中之陽。人體得天陽之助,一些寒性疾病可能減輕或緩解。若順應天時,夏天治療寒性疾病,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基本原理 中醫學把疾病分為虛、實、寒、熱等類型,按照中醫學正治原則,對於寒性疾病可以採用溫熱的方藥來治療,
-
夏季養生概要
夏季是一年之中的第二個季節。北半球最高的溫度就出現在夏季。《黃帝內經》稱:“夏二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所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意思是說夏季三個月,是自然界萬物繁榮生長的季節。人應該順應夏季的特點
-
頭伏”貼伏”忙
中醫學理論認為,夏季是人體陽氣旺盛的季節,在自然界陰陽的消長中,夏季又是四季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而人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這在中醫學中謂之“天人相應”。三伏天是夏季中最炎熱的時候,冬病夏治多選擇在三伏天兩陽充盛之時,病邪往往隨陽氣的升發而
-
夏季養生“清”為貴
人夏之後,天氣逐漸變熱。故需以“涼”克之,“燥”以“清”驅之,因此,夏季養生的關鍵在於“清”。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思想宜清靜。盛夏酷暑炎熱,人們容易悶熱不安和困倦煩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靜下來,神清氣和,心靜自
-
夏天沒養好身體秋後算帳傷不起
夏季炎熱的天氣會讓人們異常煩躁、食欲減退、睡眠品質差、室內外活動少,甚至是過度貪涼,都會使身體產生潛在的危機,到了秋季,隨著氣候發生變化,人體機能也會發生一定的轉變,這些潛在危機就會表現出來。 高枕不能無憂 每年的夏秋之交,頸椎病患者都會
2017-03-10 10 -
春季養肺三妙招
春季氣溫變化不定,空氣污染嚴重,人體最容易為之所傷的,便是呼吸系統。“肺為嬌髒”,“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也就是說肺是最容易受到外來有害物質侵害的臟器。正常人24小時吸入空氣約1萬升,而空氣中含有各種微生物、過敏原及其他有害物質。因此,春
-
平和度夏 免生燥熱
“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炎暑將臨,應順時養生以避虛邪、遠疾病,安度盛夏。《黃帝內經·素問》中指出:“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
-
夏季蒲扇搖出健康來
夏日炎炎,孵在空調房間,已成為當下流行的消暑方式。殊不知,長期與空調為伴,不利健康。尤其是老年人,體內組織器官發生退化,大腦體溫調節中樞功能下降,對環境溫度敏感性降低,稍不注意,就會著涼感冒,甚至引發面神經麻痹等病症。何不重新試試這種節能
-
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
“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心氣當呵以疏之、噓以順之。貪涼兼汗身當風而臥,多風痹。”——語出丘處機《夏季攝生消息論》釋文:夏三月屬火,功能是長養,夏天心氣旺,味屬苦,按照五行相克的規律,火能克金,肺屬金,味主辛,本就心氣很旺盛的夏季
2017-03-10 26 -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語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釋文:
-
泡腳祛暑濕
冬天用熱水泡腳,安神又舒適。其實夏天也應泡腳,一年四季堅持下來,各有功效,正所謂“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夏季暑多夾濕,脾最怕濕,濕氣阻滯在脾胃,就會出現沒胃口、愛犯困、沒精神等表
-
春夏泄瀉 秋冬閉藏
“體欲常少勞無過度,食去肥濃,節酸鹹,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春夏泄瀉,秋冬閉藏。”——語出西晉·張華《博物志》釋文:這是一位號稱青牛道士的漢代方士封君達留給皇甫隆的養生方法。皇甫隆按照此法養生,活了一百多歲依然耳聰目明,體力不衰
-
夏月常備香薷飲
香薷飲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香薷、厚樸、扁豆三味藥組成。香薷素有“夏月麻黃”之稱,長於疏表散寒,祛暑化濕;扁豆清熱滌暑,化濕健脾;厚樸燥濕和中,理氣開痞,三物合用,共奏外解表寒,內化暑濕之效。適用于外感於寒,內傷於濕所致的惡寒發
2017-03-10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