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多吃三種菜
夏季可食用的蔬菜種類很多,可吃什麼菜更適宜呢? 首先是適當多食用一些涼性蔬菜。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暑濕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肉類食物食用過多,會使人體質呈酸性,多內熱,適當
-
消暑養生阿膠涼茶
烈日炎炎,漫漫長夏,消暑成了人們不可回避的話題。消暑,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冰鎮飲料,然而冰鎮飲料先傷胃陽,後傷腎陽,雖一時酣暢淋漓,然而口渴依然,陽氣為寒所鎮壓,不能薰蒸水氣上行至口唇,故下水不能解上渴,這是冰鎮飲料傷身致病之開始。 可是
-
預防“夏季高溫病”多按“四沖穴”
炎熱的夏天來到了,由於盛夏氣溫過高,體溫調節受到限制,熱量積蓄在體內,從而易引發全身發熱、頭暈、口渴、噁心等中暑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昏迷、抽風等。為了預防“夏季高溫病”,諸位若有閒暇不妨多按按自己的“四沖穴”。 何謂“四沖穴”呢?四沖穴即
-
夏季清補為佳
冬季進補已為大家所熟知,這是因為在冬季人們的食欲旺盛,吸收好,消耗相對少,滋補品不易變質,所以到了冬季進補已成為習俗。那麼是否只有在冬季才能進補呢?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夏季氣候炎熱,出汗多,體力消耗比其他季節大,又加上日長夜短,睡眠不足
-
三種夏季常見病不容忽視
進入夏季,中暑、感冒和腸胃不適三種常見病總是困擾著人們。專家提醒:今年春季時間較短,春夏交替快速,人們對這三種夏季常見病應格外重視。 中暑——要時刻警惕 在夏季,無論是幹熱天氣還是濕熱天氣都可能會中暑。中暑後輕則出現多汗、頭昏、胸悶、心悸
-
入夏常備的防暑藥
盛夏酷暑,高溫燥熱,常使人們食無味、睡不香,容易出現頭暈、頭痛、乏力,甚至噁心、嘔吐等症狀,為了安全度夏,家庭準備一些防暑藥物是很有必要的,這些藥物有: 人丹:能清暑祛濕。主治中暑受熱引起的頭昏腦漲、胸中鬱悶、腹痛腹瀉,也可用於暈車暈船、
2017-03-10 18 -
安然度夏避濕邪
進入盛夏,雨水增多。這個季節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時期,有很多人感覺身上不舒服,這是為什麼呢? 中醫把“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邪,濕邪即為其中之一,濕邪為病有三種情況,一種較輕,會出現舌苔厚膩、有時舌苔泛黃,感覺口膩、口黏、口臭,臉上
-
氣溫高達35℃以上需防腦卒中
夏季天氣炎熱,是中風的高發季節,專家提醒,當氣溫高達35℃以上,需謹防腦卒中。 身體缺水致缺血性腦卒中 夏季氣溫達到35℃以上時,缺血性腦卒中較為高發。因為當氣溫達到35℃以上時,人的體溫調節主要靠汗液蒸發達到散熱目的,而老年人本身體內
-
夏季消暑勿傷陽氣
“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從深水井裡打一桶水上來,手伸進水裡會有溫熱的感覺;而在盛夏酷暑,深井水有冰手的感覺。其實,夏季人體五臟六腑陽氣相對較少,就像深井裡的水一樣是涼的,因此夏季要保養陽氣。” 天人相應夏養陽 事實上,冬季、夏季井水的溫差並不
2017-03-10 10 -
夏季防暑9個小竅門
夏季遇上高溫天氣時,儘量避免在強烈陽光下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特別午後高溫時段和老、弱、病、幼人群。在進行戶外工作或活動時,要避免長時間在陽光下曝曬,同時採取防曬措施,還可以在飲食上加以調節。一旦發生中暑,應將病人抬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躺下休
-
“以熱制熱”安然度夏
在炎熱的夏天,很多人喜歡打開空調享受清涼。然而實踐證明:冷水浴、電風扇及空調等雖能使局部溫度降低,但總體上說,體內熱量難以及時散發,皮膚雖然涼爽了一會兒,過後反覺得更熱了。專家指出,“以熱制熱”才是真正的解暑良方,有助於安然度過炎炎盛夏。
-
夏天多喝烏梅湯
夏天濕度大、氣壓低、氣溫偏高,中醫認為:寒濕偏重極易誘發消化系統疾病。許多人在這個時候容易火氣大,食欲不振,胃口變差。為了調節胃口、補充體液、增強食欲,可飲用非常有益的烏梅湯。 傳統醫學認為,烏梅性平,具有解熱、祛暑、止瀉、鎮咳、驅蟲等功
2017-03-10 42 -
夏季謹防傷暑
天氣炎熱,人們常因怕熱貪涼而患上感冒,即中醫所說的“傷暑”,其表現除了一般的感冒症狀外,還有心煩、口渴、汗出、胸悶、噁心等現象。 本病的發生,多因人體正氣不足,暑熱或暑濕穢濁之邪乘虛侵襲而為病。中醫認為,傷暑有陰暑、陽暑之分,陰暑即傷暑,
2017-03-10 12 -
春食山野菜當心中毒
衛生專家提醒,春季,在享用美味的山茅野菜時,還要小心預防植物中毒。常見會引起中毒的野菜有:黃花菜、苦刺花、茉莉花、水蕨菜、水芹菜、板藍根等。 不同的山茅野菜,中毒的表現也不一樣。一般野菜中毒症狀較輕,以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為
2017-03-10 11 -
夏季自製清涼中藥露
菊花露 白菊花10克,白糖10克,同置茶杯內,沖入沸水,加蓋浸泡片刻,即可飲服。白菊花具有散風熱、清肝明目、解毒之功效,可用於防治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其所含的黃酮類物質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的作用,故對高血壓病人更為適宜。 薄
2017-03-10 11 -
夏日要防濕熱病
“小滿”節氣的到來,預示著夏天悶熱、潮濕天氣即將來臨,所以,在小滿節氣的養生中,我們要特別提出“未病先防”的養生觀點。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而“小滿”節氣到來後,氣溫增高,又因多雨,此時,就要做好“防熱防濕”
-
汗多貪涼易傷陽 養陽按揉足三裡
夏季氣溫不斷升高,天氣漸熱,暑熱邪盛,汗液的排泄也會加快,中醫認為“氣隨汗脫”,而“氣者陽也”,所以人體的陽氣也會隨著汗液外泄而受損。此外,熱天人們比較貪涼,比如空調、冷飲等,易受寒濕之邪而傷陽。 中醫著作《靈樞》中記載:“陽氣不足,陰
-
三類人夏季不宜喝綠豆湯
由於綠豆性涼、味甘,因此是夏季不可缺少的消暑食品。雖說綠豆湯適合夏季飲用,但有些人是不適宜飲用的。 屬於寒涼體質的人不宜多喝綠豆湯。這類人表現為常年四肢冰涼乏力,同時還伴有腰腿冷痛、腹瀉便稀等症狀。 老人和兒童也要少喝綠豆湯,這兩類人通常
-
夏季用藥需“冷靜”
俗話說:“小藥保平安。”到了夏季,很多家庭都會買些常用藥存著,以備不時之需。但藥箱裡的那些常用藥真的能隨便吃嗎? 清熱藥 不少人一入夏,就開始時不時地吃些清熱降火的藥,其實,清熱降火類藥物會加重腎臟負擔,對胃腸道也有一定刺激,因濫用這類藥
-
夏季養生重點:調養心脾
中醫認為,夏季應以養護陽氣為主。 從中醫五行學說和髒象學說來看,夏天屬火,與心相應,而心主血脈,又主神志,同時長夏屬濕,濕易傷脾。因此,夏季養生的重點在於調養心脾。 多愁善感、情緒低落、胸悶不舒、經常歎息,這些都是氣鬱體質者常見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