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強調, 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良好, 生活儉樸安定、家庭鄰里和睦、德行仁慈寬厚, 懂得順應自然而養生, 才能夠真正實現健康長壽。
《素問·移精變氣論》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內無眷慕之累, 外無伸宦之形, 此恬澹之世, 邪不能深入也。 ”《素問·天元紀大論》曰:“至數之機, 迫迮以微, 其來可見, 其往可追。 敬之者昌, 慢之者亡。 無道行私, 必得夭殃, 謹奉天道。 ”這種營造和諧社會環境、尊重天地自然規律、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思想, 貫穿於《內經》養生學思想的始終, 也是中醫“天人相應”整體觀念的生動體現。
形神兼養 長壽可期
《素問·上古天真論》寫道:“其知道者, 法於陰陽, 和於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 ”《內經》將“法于陰陽”作為“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的第一法則, 強調了調攝陰陽對於長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強調了要調攝精神、節制飲食、起居作息有規律、減少嗜欲等養生方法。 提示我們養生的目的在於保持人體自身陰陽的協調平衡, 從而實現健康長壽, 祛病延年。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 此謂發陳, 天地俱生, 萬物以榮, 夜臥早起, 廣步於庭, 被發緩形, 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 予而勿奪, 賞而勿罰, 此春氣之應, 養生之道也……。 ”其中“廣步於庭, 被發緩形”體現了“生命在於運動”的動養思想。 《素問·上古天真論》還提出了“積精全神”的要求,
《素問·上古天真論》:“形體不敝, 精神不散”;《靈蘭秘典論》:“故主明則下安, 以此養生則壽, 歿世不殆……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使道閉塞而不通, 形乃大傷, 以此養生則殃”;《素問·八正神明論》:“故養神者, 必知形之肥瘦, 榮衛血氣之盛衰。 ”上述幾篇在闡述養生的具體方法和要求的同時都強調了形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形神合一”是人體健康的象徵, 若形神失調則患病, 由此啟示我們重視形神共養, 對人體養生及維護心理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養生三要 缺一不可
從《內經》可以看出當時的醫家通過觀察形、氣、血、皮、肉的情況來衡量體質的強弱, 從而推斷一個人的壽命長短,
由《內經》生活環境這一要素啟示我們應該重視長壽地區、長壽之鄉的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研究並以長壽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作為模式, 維護現有的良好生態環境, 改良已經被破壞的不利環境, 從而達到延長人類壽命的目的。
《內經》強調未病先防, 注重對外邪、內邪的防禦及內養精神的重要性, 以達到攝生強身, 預防疾病的目的。 其“治未病”的學術觀點不僅對臨床診斷治療具有指導意義, 對於人們養生長壽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內經》認為長壽主要與體質稟賦、社會及自然環境、形神共養三方面要素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