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陽暑的特點
明代名醫張景岳對陽暑的起因及病狀曾做過描述:“陽暑者, 乃因暑而受熱者也, ……凡以盛暑烈日之時, 或長途, 或于田野, 不辭勞苦, 以致熱毒傷陰, 而病為頭疼煩躁, 肌體大熱, 大渴大汗, 脈浮氣喘, 或無氣以動。 此以暑月受熱, 故名陽暑”。
陽暑即中暑。 一般來說, 人體在一定限度內能適應夏日的不良氣候條件, 而產生熱效應。 但如果超過一定限度, 人體的體溫調節就會失去平衡, 引起生理功能紊亂, 導致中暑。 中暑在臨床上根據輕重程度分為先兆中暑、輕症中暑、重症中暑三種。
先兆中暑, 主要表現為大量出汗、口乾渴、頭暈眼花、胸悶心悸、疲乏、噁心等。
輕症中暑, 除了有先兆中暑的各種症狀外, 還有體溫上升、面色潮紅、皮膚灼熱或面色蒼白、嘔吐、四肢濕冷等情況。 此時, 除迅速採取上述處理外, 還可給病人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氣水, 並針刺或指壓人中、內關、合穀、足三裡等穴位。 若病情無好轉, 應送醫院診治。 病人一般在4~5小時內可以恢復正常。
重症中暑, 除上述輕度中暑症狀外, 還同時伴有高熱(40℃)、昏厥倒地、手足痙攣、血壓驟降等。 遇此情況, 除迅速將病人抬至陰涼處, 採取上述簡便急救外, 應立即送病人去醫院。
二、陰暑的特點
陰暑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普通感冒, 因為發生在夏天, 又叫“熱傷風”。 明代名醫張景岳對陽暑的起因及病狀也有過敘述:“陰暑者, 因暑而受寒者也, 凡人之畏暑貪涼, 不避寒氣, 則或于深堂大廈, 或於風地樹蔭, 或以乍熱乍寒之時, 不謹衣被, 以致寒邪襲於肌表, 而病為發熱頭痛, 無汗惡寒, 身形拘急, 肢體酸疼等證。 此以暑月受寒, 故名陰暑”。
陰暑由受寒而來, 在原因上有內、外之分。 一是熱後在外感受寒邪, 一是熱後過食寒涼。 陰暑在臨床上分為三個類型。
風熱型, 發熱重, 惡寒輕, 咽乾咽痛, 甚至咽喉、扁桃體紅腫疼痛, 鼻塞或鼻流黃涕, 口渴, 痰黏色黃等。 治療應使用桑菊感冒顆粒類, 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風寒型, 惡寒重, 發熱輕, 頭痛、關節疼痛明顯, 鼻塞聲重, 鼻流清涕, 口不渴, 痰稀色白, 咽喉疼痛不明顯, 或僅見咽癢。 可以喝些姜湯, 或選用銀花感冒顆粒等。
暑濕型, 頭暈、煩渴、嘔吐或腹瀉、不思飲食, 伴有發熱、惡寒、頭痛或全身疼痛等。 西醫稱之為“胃腸型感冒”。 治療可用藿香正氣散與板藍根糖漿結合使用。
三、比拼結果
古醫家曾言:“暑熱逼人者, 畏而可避, 可避則犯之者少;陰寒襲人者, 快而莫之, 莫之則犯之者多。 ”古往今來的臨床實踐證明, 夏日氣溫越高, 越容易發生“熱傷風”,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 由“中暑”引起的“陽暑”, 遠不及“因暑取涼”所致的“陰暑”為多。 所不同的是, 二者在過去差距不是很大, 但現在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 差距則是越來越大。
四、陰暑的預防
暑天勿忘禦寒。 預防陰暑, 除不要貪涼露宿和貪涼飲冷及避免過堂風之外, 使用電風扇應注意風速不宜過大, 不宜對人直吹, 出汗較多時, 不要驟然降溫。 室內裝有空調設備的應注意, 冷氣調溫不宜低於25℃, 室內外溫差不可過大, 以不超過5℃~7℃為宜, 空氣流速應維持在0.2米/秒左右。 當在室內感覺有涼意時, 要起身活動活動軀體, 並酌情增添衣物。 夜間睡眠時, 最好關上電風扇和冷氣機。 同時, 生活要有規律, 注意勞逸適度, 保證充足的睡眠, 加強體育鍛煉, 避免急躁的情緒。 飲食宜清淡, 要多喝水, 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與蔬菜, 少吃油膩辛辣和生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