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降並用愈癃閉
殷某,男,68歲,公路段退休工人,2009年12月5日初診。患肺結核並胸膜炎多年,右側胸膜肥厚,包裹性積液3年未愈。幾天前感受風寒而感冒,經治療好轉。前天晨起突然小便滴瀝不出,尿道澀痛,痛如針刺,遂入住某縣醫院,經導尿後,症狀緩解,但拔出
-
濕化則氣亦化
患者趙某,男,58歲。2周前發熱,經靜脈滴注抗生素9天,發熱控制,但仍感周身不適,影響工作,於2010年12月8日邀餘至家診治。診見:自覺周身困乏無力,晨起口苦,口唇乾燥,口內欠清爽,痰黏胸悶,咽喉不利,鼻塞,濁涕,雙目欠清利,納食欠佳,
-
惟慧者之心悟之
什麼是表證?關於表證的表現,歷代中醫書中講了很多,最經典的當推《傷寒論》中的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表證的典型脈象是脈浮,特徵性的症狀是惡寒(頭項強痛是太陽病的特徵性症狀),也就是說,見到脈浮和惡寒即可初步判斷為表證
-
牛膝分川懷 消補兩擅長
牛膝,因其形狀象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故謂其名牛膝。牛膝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其性平,其味甘、苦、酸,臨床用途甚廣。《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寒濕痹痿,四肢拘攣,膝痛不可曲伸,逐血氣,傷熱火爛,墮胎”。現代藥理研究已知其對子宮和腸胃有收縮
-
國醫大師任繼學:治療肝腎病,首先得補一補精
"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治療諸虛百損疾病的大綱。……對以上所述肝病之治療上,必以補精為主,佐以理氣利水之品。……若久患腎病……治之必以補精為主,佐以瀉濁滲濕之品。 中醫認為,精是人體生命形成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
-
山楂消食又活血
山楂是常用消食藥,傳統認為其善消肉食油膩之積,但經多年臨床實踐及藥理研究,發現其還能擴張血管,增加冠狀動脈流量,降低血壓,降低血清膽固醇,強心及收縮子宮等,對心腦血管病作用廣泛,療效顯著。 疑難病治以活血化瘀,山楂可當重任 久病頑疾等疑難
-
補腎健脾治便秘
常見便秘患者,痛苦不堪,大便秘結不通,少則三四天,多則半月有餘大便不解,症常伴有納呆、腹脹,甚則周身疲乏無力,諸醫皆以承氣、番瀉葉、果導片之類攻下消導,常可起一時之效,爾後則大便越加秘結,排解越難,頗感痛苦。 患便秘者,多見大病之後、產後
-
麻杏石甘湯方證解析
《傷寒論》42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對於此條,傷寒注家多以傷寒發汗而表未解,且肺中因寒而蘊熱為論。如尤在涇《傷寒貫珠集》:“緣邪氣外閉之時,肺氣已自蘊熱,發汗之後,其邪不從汗而出之表者
2017-03-11 16 -
從肝脾胃失調論治復發性口瘡
口瘡是指口舌瘡瘍或糜爛的一種病症,局部灼痛,常反復發作久久不愈。傳統理論認為多有心脾積熱,外感熱邪,陰虛陽亢或虛陽浮越而致。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口瘡多發生於口、唇、舌、頰等黏膜,多由於精神緊張,熬夜睡眠不足,經期前後,便秘等誘發。肝郁化
2017-03-11 33 -
婦科良藥當歸
當歸味辛甘,微苦,性溫,入心肝脾經。明代李中梓謂其 “能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故名當歸”。 “婦人以血為本”,當歸乃血家要藥,主要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當歸在婦科疾病中應用非常廣泛,可治療婦人月經不調,經閉,腹痛,癥瘕,崩
2017-03-11 19 -
調五臟安胎與逐月安
婦人妊娠,胎墜之慮,如芒在背,惶惶不可終日者有之,下血而致小產者多也,故治妊娠病以安胎為要。古今醫者皆明於此,何以安胎,眾說紛紜,吾今遵古訓而索驥,以五臟安胎與逐月安胎而立法於臨床,收效頗佳。 調五臟安胎法 清心安胎 心者,君主之官,居中
-
小議輕可去實
筆者臨證36年,辨證論治用藥常以小劑量收效,常研討“輕可去實”之精意,感想頗多。 病之成因實乃“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或“留而不去,其病則實”。但實是邪氣實,虛是正氣虛,若用藥攻邪,攻劑過重,可傷正而致邪陷。醫者常雲:“病來如奔馬,病去如
-
應用五苓散體會
五苓散一方源自《傷寒論》,由豬苓、澤瀉、白術、茯苓、桂枝5味藥組成。五苓散的作用可歸納為內通三焦水道,外達皮膚腠理,通陽化氣,行水散濕。適用於外感風寒、內停水飲所致的發熱頭痛,煩渴飲水,小便不利等;或水濕停聚所致的水腫,身重,小便不暢及心
2017-03-11 19 -
活血養肝清心治療抑鬱症案
彭某,女,33歲,於2008年1月21日就診。患者因心煩急躁失眠到省某醫院就診,診為“抑鬱症”,給予百優解等藥治療,經治療2月餘,未見效果。刻診:表情煩躁,語言倉促,失眠,健忘,不欲與人接觸,已獨居3月餘,舌質黯而少津,苔薄白,脈沉細澀。
-
生清熟補說地黃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根莖。入藥有鮮地黃、幹地黃、熟地黃3種,雖屬一物,然因採制不同,而功效迥異。鮮者即採挖後洗淨直接應用;幹者即將鮮者曬乾或烘乾,使其內部乾燥而顏色變黑,通體柔軟;熟者即將幹者拌黃酒反復蒸曬,直至內外黑潤為度。 地黃最早
2017-03-11 10 -
疏風清熱話桑葉
桑葉味甘、苦,性寒。 歸肺、肝經,能疏散肺、肝二經的邪氣。如果在霜降以後採摘,叫霜桑葉,或稱冬桑葉,屬於辛涼解表藥,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的功效。 咳嗽頻發:用鮮桑葉加菊花、杏仁、白糖煎飲服,有清熱、止咳、清痰的作用。 肺胃燥熱:用鮮桑葉煲
2017-03-11 14 -
木鱉子治痔瘡腫痛
李某,男,53歲,農民,2007年2月14日診。患有痔瘡5年,平時嗜愛喝酒,脾氣暴躁,5年來,痔瘡每因醉酒或生氣動怒而間斷發作,此次因吃烤辣肉喝啤酒引發,肛門脫出不能回納,腫脹疼痛3天,大便即膿血淋漓,不能步行,以往自服龍膽瀉肝丸或槐角丸
2017-03-11 24 -
苓桂術甘湯治“背寒冷如手大”
痰飲病屬中醫學範疇,《金匱要略》中就早有記載,並提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治療大法。苓桂術甘湯系仲景《金匱要略》中治療飲證所立的處方,只要把握病機,辨證恰當,療效顯著。 患者范某,男,52歲,農民。背部惡寒月餘,口幹,但飲水少,喜熱
2017-03-11 19 -
復發性口腔潰瘍宜從脾胃治
復發性口腔潰瘍在臨床頗為常見,是一種發生在口腔黏膜的淺表性潰瘍,但因其具有反復頻繁發作、纏綿難愈的特點,治療和控制復發均較為困難。 該病屬於中醫學口瘡、口糜、口疳的範疇,證屬脾虛濕困型較多,這與南方地區的濕熱氣候、居民飲食習慣等有關,又因
-
用排除法診斷半表半裡證
●半表半裡是經方的重要概念之一。半表半裡的陽證為少陽病,半表半裡的陰證為厥陰病。半表半裡證當治以“和”法。 ●對於複雜病症,難以直接根據條文提綱判斷是否屬於半表半裡證的,可以採取排除法。即排除了病位在表、在裡,那麼就可以判斷出是半表半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