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經八脈交會穴
一、後溪-手太陽小腸經 《西江月》:手足拘攣戰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痛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項強傷寒不解,牙齒頤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稈後溪先砭。 後溪主治頭、腦、面、頸、項部位病證,體重節痛,表熱,及體液病。 1、後溪主頭、腦、
2017-03-07 10 -
八脈交會穴與會合途徑
一、公孫與內關 脾經公孫(通沖脈)和心包經內關(通陰維),主要通過足太陰脾經、手厥陰心包經、沖脈和陰維脈會合於胃、心、胸。其具體途徑分別是: 1、會於脾胃。如《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屬脾絡胃……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下膈,曆
-
《難經》脈法的成就和特點
《難經》脈法最大的成就和特點無疑是它提出又被後來一直採用的,獨取寸口脈法。儘管某些內容還不夠完備完善,但當時基本上達到了能夠臨床使用的水準了。在其後不久,上叔和著《脈經》予以補充完善《難經》應當是成書於漢代,具體的可以說是在東漢。王叔和
-
《難經》脈法對後世的影響
《難經》在脈法上對後世的影響是大的,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難經》提出的獨取寸口這個獨佔醫壇的診脈方法,這就使後世脈法都成了《難經》的繼承者。 《脈經》作為脈法的經典性質的文獻,除去在《難經》的基礎上完成完善了獨取寸口法以外。《脈經》還大量地
2017-03-07 11 -
脈診主要學術思想
一、以陰陽為辨脈總綱。 陰陽學說不但是辨脈總綱,而且也是仲景辨脈總綱,即將不同脈象,首先分為陰脈、陽脈,在此辨別陰脈、陽脈的基礎上,再辨陰證、陽證。如;“問日: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日: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
2017-03-07 15 -
寸部、尺鬱診脈法
1、寸微尺弱“問日: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答日: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曰:“何謂陽不足?答日:假令寸日脈微,名日陽不足,陰氣上人陽中,則灑淅惡寒也。日:何謂陰不足?答日:尺脈弱,名日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
-
寸口、跌陽診脈法
寸口脈主五臟,為脈之大會;跌陽脈主脾胃,為後天之本,故寸口、跌陽脈合診,既可診斷五臟之氣,特別是心、肺之有餘不足,又可診斷後天脾胃之氣,故更為全而,認證更為準確。如日: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跌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
2017-03-07 19 -
少陰脈診脈法
少陰脈指足少陰腎脈而言,位於太溪穴處。少陰為陰陽氣血之本,《素問·三部九候論》中有“下部地,足少陰也”。但亦有指手少陰心脈者,位於神門穴,即《素問·三部九候論》所述“中部人,手少陰也”以候心氣的盛衰,在臨床上都有應用。 1、細脈“少陰脈
2017-03-07 30 -
趺陽脈診脈法
趺陽脈為足陽明胃脈,在足背沖陽穴處。胃為後天之本,診趺陽脈以候脾胃之氣,對於保胃氣扶正祛邪有重要意義,故《傷寒雜病論》中,以趺陽脈診斷疾病亦較多應用。 1、浮脈趺陽脈浮多為胃虛。如“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餾,言胃氣虛竭也”
2017-03-07 58 -
弱脈辨析
脈來軟弱無力,按之乃得,舉之則無為弱脈。多為氣血兩虛而偏于陽虛、氣虛,下面就弱脈的具體辨析方法向大家詳細的介紹。 1、正氣虛弱“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自愈”。“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
-
診脈要求介紹
診脈除調神用指外,還有一些重要的條件與原則,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並且需要切實遵守。因為,這些都是前人經驗的結晶,是正確進行診脈的保證。 體位 這主要是對患者就診時的體位要求。患者一般正坐在醫生的對面或側面,前臂向前伸平,手心向上,腕部大
2017-03-07 14 -
脈診指法之其他指法
脈診除了上述常用指法外,尚有一些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的指法。如《重訂診家直訣》中即載有“側指法、挽指法、輾轉指法、俯仰指法”等等,並一一作了說明。其曰:“病者氣口處骨肉不平,須用側指法;病者不能平臂而側置,須用挽指法;俯仰者,三指輕重相畸也
2017-03-07 12 -
診脈要領之胃神根
診脈時,診者首先要熟知正常脈象,才能進一步辨別異常脈象。並且,在診視疾病時,不僅要辨病因、病位、病機,而且還必須瞭解患者正氣的盛衰進退,以判斷疾病的預後。健康人的正常脈象,以及患者脈中正氣的反映,就是胃氣、神氣、根氣。這種切脈首先要審察
2017-03-07 37 -
脈診要領之人迎氣口診法
人迎氣口診法與《黃帝內經》的喉手相應診法不同,此法源於《脈經·脈法贊》,其中記載:“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氣口”。是以寸口脈的關前一分之處分別為人迎與氣口。並仿《黃帝內經》“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意,以左之人迎診外感之脈變,
2017-03-07 67 -
脈診要領之區別陰陽逆順
談到診脈要領,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已提出:“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可見把握陰陽進退與順逆,早已成為診脈的重要法則。所謂“先別陰陽”,其中既包含著正氣盛衰之勢的變化,叉包食著具體的病變情況。而這兩方面的情況,都可以用前述諸法進行診
2017-03-07 10 -
脈診要領之位數形勢
這是清人周學海提出的一種方法,他認為脈象的所有變化都在四者之中,故日:“脈有四種,位數形勢而已”。 周氏又對此作了具體的闡釋:“浮沉尺寸也;數者,遲數結促也;形者,長短廣狹厚薄粗細剛柔,猶算學家之有線而體也;勢者,斂舒伸宿進退起伏之有盛
2017-03-07 21 -
脈診要領之察獨
診脈要抓住獨變的脈象這一方法,首先見於《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熱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這雖然是在論述遍身診的診法,然而卻早已滲透到獨取寸口的診法之中了。如張景嶽即對
2017-03-07 16 -
脈診要領之六字訣
《診家樞要》提出:“察脈須識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還於骨肉之
2017-03-07 18 -
中醫脈象之滑脈
滑脈亦是單因素並且有獨立意義的脈象之一,脈形流利。它出現於醫籍中亦是最早的,在《內經》中屢見,滑與澀兩脈反映了脈的流利與不流利及其程度。 滑脈是流利的脈象,向來是與澀脈對舉而言的,從《內經》起總是與澀先後並列,後世脈學書亦往往與澀相比較
2017-03-07 15 -
中醫脈象之沉脈
沉脈亦是單因素並具有獨立意義的一種脈象。沉脈位置深,浮沉二脈反映脈象深淺不同的位置,當然還有一個中,但中不是病脈。沉脈出現於醫籍亦最早,在《內經》中屢見,又常常浮、沉、大、小、滑、澀並列為主要脈象。 在早期的《內經》、《難經》等書,沉與
2017-03-07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