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脈象之實脈
實脈亦不是單因素的脈象,而為複合了浮、中、沉三部皆可見大、長、弦、有力的脈。在《脈經》以前實脈的含義是概念性質的,亦就是有力量的意思,但後世脈法賦予它具體的綜合條件,就不是概念性質的了。 實脈脈形在《脈經》上開始提出具體條件是:大而長微
2017-03-07 12 -
中醫脈象之澀脈
澀脈亦是單因素並具有獨立意義的脈象之一,脈形艱澀。它出現於醫籍中亦是最早的,並與滑脈同時提出,滑澀兩脈反映了脈的流利與艱澀(即不流利)及其程度。 由於“肺為血府”、“營行脈中”、“脈氣流經”等根本原因,血脈總是流動的,滑脈是超過正常的過
2017-03-07 16 -
中醫脈象之遲脈
遲脈亦是單因素並具有獨立意義的脈象之一,它的特徵是脈的跳動慢。在古醫籍中就有所記述,如《內經》說:“察九候,獨小者病,獨大者病,獨疾者病,獨遲者病,獨寒者病,獨寒者病,獨陷下者病。”(《素問·三部九候論》)但《內經》對遲數等脈的定義沒有
2017-03-07 27 -
中醫脈象之數脈
數脈亦是單因素並具有獨立意義的脈象之一,它的特徵是脈的跳動快。在古醫籍如《內經》等書中就有所記述,一般是與遲脈相對而提出的,說明脈象有快于正常或慢于正常的不正常情況,但對數脈尚未能提出較明確的指標。另外與其他涉及脈率加快的脈象如急疾躁動
2017-03-07 27 -
中醫脈象之弦脈
弦脈亦是具有單因素的脈象,它的性質是脈形變化,特點是張力增強,有的亦有阻力增加的情況及脈管變硬等,所以它給人的指感是像琴弦、弓弦等繃直的感覺。 弦脈在古醫籍中的記載亦是較早的,它亦有一個形成過程,在《內經》中開始是以季節脈出現的,而且有
2017-03-07 36 -
中醫脈象之緊脈
緊脈屬於複合因素的脈象,它具有脈形和力度的變化,緊脈是在張力強亦即弦脈的基礎上,加以指下有不穩定感的脈,所以有牽繩轉索,左右彈人手之說。 緊脈在早期的醫籍例如《內經》中記載的不多,似尚在形成的過程中,例如:“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
2017-03-07 26 -
中醫脈象之牢脈
牢脈是屬於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它位置在沉分,具有實、大、弦、長的條件,脈體堅實,脈位又深故有堅牢之稱,綿裡裹針之喻。 《脈學輯要》說:“革者,浮緊無根之極,牢者沉堅有根之極,當以此辨之。”雖未必全面,但已得其要領,尤其是自《脈經》引起草
2017-03-07 29 -
中醫脈象之微脈
微脈亦是一個具有複合因素的脈象。它具有細、無力與模糊不清若有若無的幾種條件,仲景書言微脈之處已經不少,但對脈形亦未正式涉及,後人以《傷寒論·辨脈法》有“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認為就是微脈,但尋繹文義這是說病理是陽氣微,不能即以此
2017-03-07 31 -
中醫脈象之散脈
散脈屬於單因素韻脈象。它主要表現為脈體散漫,由於散漫的關係亦就具有變大的情況但不是絕對的。譬如本來脈體細,現在出現了散象那亦表現不出比正常脈大來,因此對散脈的大應當具體分析,對於脈學書提出的散有大的這個條件,不可以辭害義。質言之,散脈不
2017-03-07 39 -
兼脈的主次和稱謂問題
兼脈不是一種脈象而是幾種脈象的複合體,由於病情證情不同顯然它們相互之間所占的比重不可能總是相同,亦就是在很多情況下有主次輕重之分。譬如弦滑脈或兩者大致是一比一,或者主要是弦但它帶有一些滑,或者主要是滑但它帶有一些弦等等。這就要根據它們具
-
中醫脈象之兼脈介紹
兼脈是一種以上的脈象同時並見的脈象,它可以多至三種以上的綜合,臨床上由於病情的複雜性,兼脈是多於單脈的。對於兼脈首先是要在對單脈有了明確的認識,對單脈的性質,脈形、界限都非常清楚亦即掌握了可靠的指標、在指感技術方面確能掌握無誤的條件下,
2017-03-07 18 -
口脈分部長度
寸口脈劃分為寸關尺三部始見於《難經》,《二難》說:“……陰得是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這是說寸口脈的總長度為一寸九分,寸部長九分,尺部長一寸,寸尺之界為關。滑氏《本義》說:“關者,掌後高骨之分,寸後尺前,兩
2017-03-07 14 -
寸口脈臟腑分屬的淵源
寸口脈臟腑分屬導源於《內經》,有四段經文可據。《素問·脈要精微論》:“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素問·三部
2017-03-07 31 -
後世脈法的合理性
後世脈法自《脈經》起已實行將近兩千年,其間雖有補苴但發展變化不大,學術性的較大工作不過是對偽《脈訣》的考辨批判問題而已。正如日本人丹波元簡氏在《脈學輯要》中說的:“蓋嘗究之,從前脈書,叔和而降,支離散漫,殆天統紀,如元明數家,乃不過因循
-
人迎氣口脈診的實用價值
根據人迎脈與氣口脈所在部位的特點,其在脈診上的實用價值,是不容忽視的。人迎位在結喉兩旁,迎面正當人的視線,因面頸側脈動外露,明顯易見。根據這一特點,既可作為望診觀察,又可便於用手切按,所以這裡的動脈及其穴位,有“人迎”之稱。 人迎是足陽
2017-03-07 13 -
趺陽、太溪脈介紹
《靈樞·動腧篇》:“黃帝日:經脈十二,而手太陰、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何也?岐伯曰:是明胃脈也,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其清氣上注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黃帝日:氣之過於寸
2017-03-07 48 -
浮脈之單脈介紹
《脈經》:“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關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尺脈浮,下熱風,小便難。”《脈訣》:“主咳嗽、氣促、冷汗自出,背膊勞倦,夜臥不安。寸浮中風頭熱痛,關浮腹脹胃空虛,尺部見之風人肺,大腸乾澀故難通。” 《活人書》:“寸
2017-03-07 40 -
浮脈之相兼脈相關介紹
《脈經》:“浮而大者,中風頭重、鼻塞。浮而緩者,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浮而滑者,宿食。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嗽也。浮洪大者,傷寒。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浮而細滑,傷飲。浮洪大長者,風眩癲疾。浮滑疾緊者,以舍百
2017-03-07 32 -
沉脈之相兼脈介紹
《脈經》:“沉而弦者,懸飲內痛;沉而遲,腹髒有冷病;沉而急,病傷寒、暴發虛熱;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陰邪來見沉細。寸口脈沉而堅者,病在中;寸口脈沉而弱者,日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寸口脈沉而喘者,
2017-03-07 42 -
遲脈之相兼脈介紹
《脈經》:“遲而澀,中寒有癥結,遲而滑者脹,遲而緩者有寒,沉而遲,腹髒有冷病。” 《千金方》:“遲緊為寒,遲而澀,中寒有癥結,遲而滑者脹,遲而緩者有寒,沉而遲,腹髒有冷病。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即為氣,寒氣相搏,則絞而痛;寸口脈遲而
2017-03-07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