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養生五細則
養津液:按中醫的理論,盛夏最易“大汗傷津”,傷津之後,由於“氣隨津泄”而導致氣衰。因此夏季要多飲水,出汗多時要飲淡鹽水。另外,夏天可用中藥五味子掏碎煎服代茶飲用,治“氣虛不斂,口渴多汗”。 慎起居:夏季人體的心火旺,肺氣衰,且太陽升得早
-
哪些人群適合夏天膏方進補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和保健意識的進一步增強,人們在冬令進補的同時,對夏季進補也越來越重視了。哪些人適合服用夏季膏方?因夏季天氣炎熱,人容易出汗,從中醫角度來說,人體的陽氣容易外泄,此時請中醫師開具適合自己的夏季膏方,最適用於以
2017-03-09 10 -
冬病夏治細則
“冬病夏治”亦可理解為“夏治冬病”,體現了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內經》雲:“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冬病的形成多以寒邪侵入為外因,以患者機體的陽氣不足,體質虛弱為內因。 夏季三伏時令,陽氣旺盛,陰寒之氣消減,此時順應時節給予患者溫陽補
2017-03-09 57 -
夏季多吃四“味”食物
酸味食物:夏季出汗多,最易丟失津液,適當吃些酸味食物,如番茄、檸檬、草莓、烏梅、葡萄、山楂、鳳梨、芒果、獼猴桃之類,它們的酸味能斂汗止瀉祛濕,可預防流汗過多而耗氣傷陰,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點醋,醋酸還可殺菌消毒防止胃腸道
-
夏季藥粥解暑佳
一、絲瓜粥 將嫩絲瓜250克洗淨削皮切成小塊,粳米100克洗淨待用。取鍋放入粳米、清水,煮至半熟時,加入絲瓜、精鹽,再續煮至粥即成。 功效:除熱利腸、涼血解毒。適用於身熱煩渴、痔瘡便血等。 二、冬瓜粥 將冬瓜500克去皮除瓤,切成小塊,
-
夏季養肺度平安
夏季養生當與自然界陽氣相應,順其性“動而向外”,使陽氣得到充分的宣洩和舒展,同時採取各種方法避暑降溫、清熱利濕。根據夏季特點,在養肺護肺方面宜從以下六方面入手。 甯心養肺 夏時五行屬火,火盛克金,肺屬金,肺氣在夏季更易虛損。心屬火,所以
-
做好措施 迎接大暑
小暑過後,緊接著就是大暑節氣。在這段期間氣候悶熱,很容易造成中暑。一般情況下,中暑的人會感到噁心、頭暈、頭痛,伴隨著會有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皮膚潮紅等。如果出現中暑的症狀,一定要在陰涼的地方休息,中暑嚴重的話,需要到醫院迅速就醫。那麼應
-
夏季防暑湯水
冷飲西瓜汁:將西瓜瓤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機中打成汁狀,加入500毫升涼開水及適量白糖和少許鹽,在冰箱中略冷卻後飲用。本品具有清熱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西瓜翠衣飲:西瓜鮮外皮(西瓜翠衣)200克,洗淨切碎,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待涼
-
簡單方法巧防空調病
內外溫差不超過5℃:使用空調的房間溫度最好控制在26℃到28℃左右,這樣的溫度對人體來說比較舒適。空調溫度不要調得過低,以免與室外溫差過大,易使人(特別是老年人和體弱者)患上感冒。 房間要開窗換氣:開啟空調的時間不宜過長,而且要經常開窗
-
夏季養生源於脾
實值“大暑”節氣,屬於中醫所講“長夏”季節。中醫認為:長夏養生,重在於脾。中醫理論認為,長夏季節在髒為脾,五行屬土。脾臟的特點是“喜燥而惡濕”。長夏是濕熱多雨季節,從中醫學角度來講,濕和熱都是導致人體發病的六邪之一,“濕氣通於脾”,所以
-
荷葉製作的夏季養生飯
荷葉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減肥等功效。此外,取荷葉適量,洗淨加水煮半小時,冷卻後用來洗澡,不僅可以防治痱子,還具有潤膚的作用。荷葉常用來製作夏季解暑飲食,下面介紹幾款: 山楂荷葉排骨湯 用料:山楂、鮮荷葉、排骨、烏梅、薏米。 做法:排骨洗
-
三伏貼按療程是關鍵
“冬病夏治”最近很是流行,在三伏天裡進行穴位貼藥,可通過經絡內傳,氣候、穴位、藥物三者共同作用,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對調節機體陰陽平衡,恢復臟腑功能,都有不可低估的效果。尤其是對患有鼻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等陽
2017-03-09 25 -
夏季巧服無花果
無花果中富含鉀。鉀是保護心臟、腎臟和肌肉功能必須的營養元素。鉀元素也有益於骨骼發育。只需8盎司的新鮮無花果,就含有人體每日所需30%的纖維含量。 無花果能幫助消化。無花果可促進食欲,具有潤腸通便的效果。還有降低血脂和分解血脂的功能,可減
-
綠豆 夏季解暑佳品
綠豆湯解暑大家都很清楚,其實綠豆的食療方法還很多,除綠豆湯外,下面就介紹幾種簡單的食用方式。 綠豆粥 將綠豆洗淨,加入少量水,水開後再煮5~10分鐘,加入適量的水和米(大米小米均可)一起煮,煮至米熟和綠豆開花了即可。為了節省時間,可以先
2017-03-09 10 -
酷暑補水要將就方法
時值酷暑炎夏,作為中暑預防對策的重要措施,要補給因汗液流失的水分。一旦出汗,不僅是水分,作為鹽成分的鈉等礦物質也會丟失。此時若只喝白開水,因這些物質濃度降低,可導致噁心和肌肉痙攣等情況發生。 那麼,應該怎樣科學地補水呢?具體方法是:10
-
夏季陰暑陽暑簡析
一、陽暑的特點 明代名醫張景岳對陽暑的起因及病狀曾做過描述:“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長途,或于田野,不辭勞苦,以致熱毒傷陰,而病為頭疼煩躁,肌體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此以暑月受熱,故名陽暑”。
-
夏季也要吃點辣
中醫認為,大暑時節養生保健最關鍵的是以除“濕”為主。這時在烹飪菜肴的過程中,適量地加點“辣味”,可起到生髮胃津增進食欲,疏肝健脾幫助消化的作用。 辣味豆香茄丁 主料:茄子2根、毛豆200克。 調料:蒜末、鹽、黃椒醬。 做法:1、將毛豆入
-
夏暑季節飲食調節
炎熱夏季節暑濕較重,在飲食上應以清淡、易消化、健助脾運的食品為主,以起到清熱、防暑、斂汗、補液等作用,同時應少苦寒,節冷飲,少吃辛辣及油膩不易消化的食品。 適當吃清熱解暑之品:中醫認為:“夏屬火,其性熱,通於心,主長養,暑邪當令。”具有
-
夏季清涼防“風寒”
中醫認為:“風”、“寒”都屬於外邪,當抵抗力不足的時候,這些外邪就伺機入侵到身體,引起一系列比如關節酸痛、活動受限、肌肉僵硬等症狀,不僅影響生活,也帶來了健康隱患。 頸部在反復受涼導致外邪入侵後,肌肉水腫、損傷和黏連而引發酸痛等症狀。若
-
夏季安度注意四調養
精神調養: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在精神調養上要體現一個“放”字。即夏天要使精神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樣秀美,並切忌發怒,使精神充沛,氣機宣暢,通泄自如,情緒飽滿,呈現出對外界事物濃厚的興趣。 飲食調養:夏天人體消耗較大,要注意補充蛋白質、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