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季養生應重養陽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極,則伐其本,壞其真矣。——《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盛夏時節,自然界生機勃發、萬物生長,古人認為是陽氣充旺的緣故,人類養生也應順時維護保養本能上已經萌動著的陽氣,從而來增強體質,
2017-03-10 10 -
中暑急救措施
中暑是以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甚至突然昏倒為特徵,是夏季常見的一種急性病,長時間在高溫狀況下工作也可出現類似的症狀。中暑重症,體溫多在39℃以上,病人面色蒼白,並有昏厥等症狀。 發現中暑病人,應立即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解開衣扣,讓
-
慢性病患者夏季鍛煉注意事項
糖尿病患者 許多糖尿病患者喜歡出門活動筋骨,如郊遊、游泳等。這樣不僅可以增強體質、降低體重、增添生活樂趣,還可以增強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使血糖下降。但是,鍛煉的方式及運動量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並持之以恆。可每天鍛煉1~3次,每次15~
-
夏季要防寒濕傷人
盛夏酷暑,人們都非常重視防暑降溫,然而卻往往忽視了寒濕之邪對人的傷害。殊不知炎炎盛夏,特別是夏秋之交的七、八月間(古稱長夏),由於多雨,濕邪當令,所以寒濕之邪傷人更甚。臨床實踐證明,在夏季發生的疾病中,寒濕之邪引發的疾病往往占絕大多數。
-
三伏炎夏也要防寒濕
炎炎夏日,氣溫很高,濕度也大,尤其在南方地區,三伏天常被戲稱為“桑拿天”。由於外界溫度高濕度大,人體通過熱輻射和出汗蒸發散熱的方式會受到很大的阻礙。為了防止中暑,人們選擇各種方式降溫納涼。但有些時候人們往往又會走到另一個極端——因過度貪涼
-
立秋伊始應防燥
不知不覺立秋了。人們在享受秋高氣爽的同時,也別忘了它還帶來了時令主氣——燥。秋季乾旱少雨,燥邪當令。秋季又是夏去冬來的轉換時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虛侵入,引起許多疾病,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為何會出現秋燥 中醫學認
-
夏季養生 飲食清淡 防三病
今日迎來立夏,中醫養生專家提醒說,立夏後氣溫升高,天氣炎熱,公眾要慎防腸胃疾病等三種疾病的發生,飲食則宜清淡。 中醫養生專家表示,隨著夏季的到來,氣溫明顯升高,頭痛病、皮膚病、腸胃疾病等開始侵害人們的健康。 夏季的高溫、悶熱、雷雨、大風、
-
夏季養生宜護心陽
5月5日是24個節氣中的立夏之日。此時,“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夏三月是指從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六個節氣。立夏
-
夏季養生食療
立夏時節,時值乾卦,自然界的變化是陽氣漸長、陰氣漸弱,相對於人體臟腑來說,是肝氣漸弱,心氣漸強,此時的飲食原則是增酸減苦,補腎助肝,調養胃氣。此時飲食宜清淡,以低脂、易消化、富含纖維素為主,應多吃蔬果、粗糧。平時可多吃魚、雞、瘦肉、豆類、
-
夏季養生莫過度貪涼
春生夏長,春夏季陽氣上揚。夏季比春季溫度更高,是陽氣繼續上揚的時期。夏季溫度高毛孔舒張,身體需要散發這種陽氣,但是,如果過度貪圖涼爽,出汗後馬上喝涼水,吹冷空調,洗冷水澡,不能順應這種陽氣上揚之勢,等於不順應環境,把陽氣閉鎖在身體內,到日
-
夏天手腳如何不“汗”
夏天到了,天一熱,手汗、腳汗偷偷來襲,有人甚至每天雙手雙腳都濕溻溻的。這在醫學上稱為“局部多汗”,從中醫的角度分析,手腳出汗與人的體質有關。 “20~40歲的年輕人經常出現這樣的問題,他們平時多食肥甘厚味,飲食習慣不規律,導致脾胃功能虛弱
-
夏天多吃三種菜
夏季可食用的蔬菜種類很多,可吃什麼菜更適宜呢? 首先是適當多食用一些涼性蔬菜。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暑濕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肉類食物食用過多,會使人體質呈酸性,多內熱,適當
-
消暑養生阿膠涼茶
烈日炎炎,漫漫長夏,消暑成了人們不可回避的話題。消暑,人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冰鎮飲料,然而冰鎮飲料先傷胃陽,後傷腎陽,雖一時酣暢淋漓,然而口渴依然,陽氣為寒所鎮壓,不能薰蒸水氣上行至口唇,故下水不能解上渴,這是冰鎮飲料傷身致病之開始。 可是
-
預防“夏季高溫病”多按“四沖穴”
炎熱的夏天來到了,由於盛夏氣溫過高,體溫調節受到限制,熱量積蓄在體內,從而易引發全身發熱、頭暈、口渴、噁心等中暑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昏迷、抽風等。為了預防“夏季高溫病”,諸位若有閒暇不妨多按按自己的“四沖穴”。 何謂“四沖穴”呢?四沖穴即
-
夏季清補為佳
冬季進補已為大家所熟知,這是因為在冬季人們的食欲旺盛,吸收好,消耗相對少,滋補品不易變質,所以到了冬季進補已成為習俗。那麼是否只有在冬季才能進補呢?其實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夏季氣候炎熱,出汗多,體力消耗比其他季節大,又加上日長夜短,睡眠不足
-
三種夏季常見病不容忽視
進入夏季,中暑、感冒和腸胃不適三種常見病總是困擾著人們。專家提醒:今年春季時間較短,春夏交替快速,人們對這三種夏季常見病應格外重視。 中暑——要時刻警惕 在夏季,無論是幹熱天氣還是濕熱天氣都可能會中暑。中暑後輕則出現多汗、頭昏、胸悶、心悸
-
入夏常備的防暑藥
盛夏酷暑,高溫燥熱,常使人們食無味、睡不香,容易出現頭暈、頭痛、乏力,甚至噁心、嘔吐等症狀,為了安全度夏,家庭準備一些防暑藥物是很有必要的,這些藥物有: 人丹:能清暑祛濕。主治中暑受熱引起的頭昏腦漲、胸中鬱悶、腹痛腹瀉,也可用於暈車暈船、
2017-03-10 18 -
安然度夏避濕邪
進入盛夏,雨水增多。這個季節是一年中濕氣最盛的時期,有很多人感覺身上不舒服,這是為什麼呢? 中醫把“風、寒、暑、濕、燥、火”稱為六邪,濕邪即為其中之一,濕邪為病有三種情況,一種較輕,會出現舌苔厚膩、有時舌苔泛黃,感覺口膩、口黏、口臭,臉上
-
氣溫高達35℃以上需防腦卒中
夏季天氣炎熱,是中風的高發季節,專家提醒,當氣溫高達35℃以上,需謹防腦卒中。 身體缺水致缺血性腦卒中 夏季氣溫達到35℃以上時,缺血性腦卒中較為高發。因為當氣溫達到35℃以上時,人的體溫調節主要靠汗液蒸發達到散熱目的,而老年人本身體內
-
夏季消暑勿傷陽氣
“在冰天雪地的冬季,從深水井裡打一桶水上來,手伸進水裡會有溫熱的感覺;而在盛夏酷暑,深井水有冰手的感覺。其實,夏季人體五臟六腑陽氣相對較少,就像深井裡的水一樣是涼的,因此夏季要保養陽氣。” 天人相應夏養陽 事實上,冬季、夏季井水的溫差並不
2017-03-10 10